九三学社栖霞区支社赴扬州开展“传承文化根脉 弘扬时代新风”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调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4月11日,在支社主委、栖霞区政协副主席任秋娴的带领下,九三学社栖霞区支社前往扬州开展以“传承文化根脉 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内部监督委常务副主任蒯建华受邀参加调研。
此次活动以扬州瘦西湖生态文明和非遗珍宝馆为实践样本,通过实地考察与专家交流等多种形式,探索“文化铸魂、生态塑形”的协同发展路径。在瘦西湖,调研组一行重点考察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近年来,瘦西湖实施的“活水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建设等举措,成功恢复了7公里水系的自然净化能力。景区还将《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的“二十四景”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景观设计,并在虹桥修禊、长堤春柳等景点设置了AR导览装置,实现了“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体验。任秋娴表示:“瘦西湖的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的生动案例。我们既要守护好‘两岸花柳全依水’的生态基底,也要传承‘二分明月忆扬州’的文化基因。”
在扬州非遗珍宝馆,调研社员们深入了解了“五馆合一”的展陈体系。馆内珍藏的万余件非遗精品不仅展现了“扬州工”的精湛技艺,更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能听、能看、能动、能感”的多维体验。值得关注的是,馆内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和研学基地,正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的模式,推动通草花、金银细工等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保护需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既要坚守技艺的本真性,也要借助科技力量赋能。建议推广‘故宫零废弃’模式,将非遗工坊的边角料转化为环保文创产品,以实现文化价值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蒯建华说。
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建言献策”的闭环式学习模式,社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根脉”,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命脉”,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支社将聚焦“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专题研究,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九三学社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