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我国林产制造化学奠基人、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梁希

发布时间:2025-07-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图片

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先贤们在南京这片土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他们为南京城市发展贡献了坚强助力,为民族振兴培育了数代良才,并凭借着卓越成就与人格风范为九三学社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九三学社中的每一员。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深入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专栏,同广大社员一同回顾、学习九三学社在宁先贤们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历程,感悟先贤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图片

图片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

我国林产制造化学奠基人、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梁希

图片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字叔五。出生于浙江吴兴,林学家、林业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并被选为监事。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副主席,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一、书香门第 投笔从戎

图片

梁希原名梁爔,字索五,光绪九年(1883)出身于湖州书香门第。祖父梁湘,字辰五,号海帆,清咸丰九年(1859)中副贡,叙直隶州州判,就职教谕,讲学六十多年,后主讲家乡蓉湖书院,80岁被授予“重游洋水”,以示表彰。梁希的父亲梁枚,字小帆,是梁湘长子。从少颖悟,9岁应童子试,有“神童”之称。清同治四年(1865)科试中秀才,光绪三年中举人,同年中进士,受封翰林院庶吉士,任江苏宝应县知县、晋直隶知州。梁希的祖母去世后,父亲梁枚回到家乡,不久也因病去世。梁希幼年丧父,就读于祖父长期任教的蓉湖书院。


梁家人才济济,梁枚的堂兄梁楠同治六年科试入选;梁堂,同治七年岁试廩生;梁榕光绪十五年举人。而梁希的长兄梁煜,字缦伯,光绪十一年科试秀才,执教蓉湖书院。二兄梁炘,字仲恺,同年科试廩生。梁希在家中排行第四,资质聪慧,以家学渊源,根基深厚,饱读诗书,过目不忘,有“两浙才子”之称,在诸兄弟中校校出众。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科学府入选秀才,时年16岁。


光绪二十八年,他与双林镇宿儒姚兰苹之女姚氏结婚,三十一年生长子梁尧(后改名震),次年生次子梁超。清宣统元年(1909),双林镇吴兴权追慎会上,“梁索五(希)撰祭文,诵于肖像前,声泪俱下,听者感动”。梁希在祭文中写道:“视彼西邻,辈起伟人,每资学理,引任革新,奋始痒终,移俗化民,不借权势,功成志伸。故夫一人任一国之责,而一夫力运万钧,岂吾国而独无?!”“悟侨俯仰时艰,似伤煨爆,纵不自菲,葛期猛进!鸣呼!吾乡青年向学犹若跨踏,视学阶为脱仕,渗引重而推誉,而或惩新调旧,其需其徐,嬉游岁月,饮博居诸,其父兄以游学费财为牧,以体育偶损为前车,隔绝风气,老成自居,加以巷议街谈,所恶疮病,说擦无稽,低麒任意,以忌成毁,以阿取媚。”文辞中见其向往革新之情。


梁希家的家学家风为他提供了文化滋养,打下了国学根基,造就了他的文人特质。他的“诗词歌赋”,洋洋千言,倚马可待,成就突出。梁希一生写了大量的旧体诗词,现存的少部分诗词有130多首。


当时康梁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他产生了“武备救国”的思想,于是投笔从戎。1905年,22岁的梁希入读浙江武备学堂,一年后,“以体格不合,未能入选军官”,后因成绩特异而官派至日本留学军事。1906年,梁希被选送日本留学,1907年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在日本,他将名字改为梁希,改字叔五。由于受章太炎等人民主思想的影响,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梁希回国参加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又回到日本士官学校继续学习。


二、心系林学 一生育林

图片

在日本求学期间,因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歧视,他弃武学习自然科学,对林产制造化学和森林利用学有较大兴趣。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林学。1916年学成回国。


回国后,先在奉天安东(今辽宁丹东)鸭绿江采木公司任技师。该公司为日本所办,由于对日本人的不满不久即辞职,接着,应聘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兼林科主任。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姚氏去世,他终生不再娶,将一生奉献给了林学和民主进步事业。原国家林科院院长黄枢口述:梁希留学德国期间,房东了解到梁希的妻子故去,目前是单身,欲将爱女许之,遭梁希婉拒。房东不知,梁希心无旁骛,他的一颗心已献给了深爱的专业,他自号“凡僧”,暗含此意。


梁希是我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奠基人。他从1916年开始讲授林产制造化学,使之在中国首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23年,他自费前往德国德累斯顿萨克逊森林学院研究林产化学。1927年回国,继续在已改名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原校任教。他在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科研工作。1929年受聘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主任,在浙江大学首创中国第一个森林化学实验室,1933年开始任中央大学教授,而后又在中央大学创立了同类实验室。他的这些活动为新中国的林业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梁希讲授的课程,都是自己编写教材,并不断修改讲稿,补充新内容。上实验课,虽有助教,但他总是亲临指导和示范。对一些难于操作的实验方法,则逐个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梁希不但在学习、工作上诲人不倦,而且在思想、生活和事业上也十分爱护学生,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他教导学生:人生学习求知,好比建高楼大厦,必须先打好地基,然后博览群书,集思广益。他还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切戒利欲熏心,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决不要有任何骄傲、夸张。


梁希在30多年的教学实验中,编写了许多讲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花了一生心血编写成的《林产制造化学》。这是一本60多万字的教科书。林产制造化学是以林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化学,以前统称林产制造学。由于林产物的机械工艺利用部分已在森林利用学中讲述,因此梁希改用林产制造化学这个名称,专述利用木材或树皮、树叶、树实等副产物为原料制成他种物质的制造化学。此书初稿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他治学严谨,不愿草率付印,以至初稿虽经多次增补,也未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林业部部长期间仍继续收集资料,充实内容。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见到该书的出版,直到他去世后,1983年才由他的学生们将原稿加以整理出版。该书内容充实,体例严密,立论精辟,堪称价值很高的林业科学巨著,对当前中国林产化学生产的发展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梁希培养了一批批的林业专门人才,如森林生态学家吴中伦院士,原林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继书,林产化学加工专家程芝教授,原中国林科院院长黄枢,林学家殷良弼、程跻云、周桢、林渭仿、黄维炎、乐天宇等。


三、结缘金陵 敬业报国

图片


图片

(南京林业大学梁希广场梁希先生像)


梁希最早来南京工作是在1933年开始,他应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邹树文之邀,到该院森林系任教授,讲授木材学、木材防腐学、林产制造化学等课程,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在中央大学,他成立实验室,进行了松树采脂、樟脑制造器具、油桐种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材干馏、木精定量、木素定量等试验研究。1935年,他在中大农学院将浙江诸暨制樟脑使用的凝结器加以改良,制造成提炼樟脑(樟油)的实验装置,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浦伊八郎教授改良的干馏凝结器相比,樟脑得率提高了10%—69%。中国旧法榨取桐油,有25%—50%的桐油残留在桐饼(粕)内,十分可惜。梁希于1935年做的化学浸提--102桐油试验,可获得桐籽中的桐油99%以上,大大提高了桐籽的出油率。


1937年中央大学本部因日寇侵占南京而迁到重庆沙坪坝,他领导了3个实验室:木材学实验室、森林化学实验室和中央林业实验所林产利用组实验室。尽管梁希年近花甲,为了建设实验室和添加材料设备,常常东奔西跑,有一次为了领取几加仑酒精,竟跑了8趟,可见当时科研工作之艰难。在他苦心经营下,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实验室当时已初具规模,图书资料和种种设备在国内各森林系中首屈一指。许多专家学者参观这个实验室时,无不赞叹惊讶!1941年中央大学森林系5名学生毕业,他在欢送会上即席赋诗一首,并书赠每人一份。诗曰:“一树青松一少年,葱葱五木碧连天。和烟织就森林字,写在巴山山那边。”把5位同学比喻成5棵青松,5木正好构成森林二字,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蕴涵了梁希对学生殷切的希望和深厚的感情。


1948年下半年“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蒋介石“下野”,中央大学在“迁与留”的抉择中,以梁希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在校内广泛宣传,为不迁校做好舆论准备,消除大部分教授对共产党的疑虑心理;另一方面,组织成立“临时校务维持委员会”维持校务。这个特殊时期,梁希是我党争取中大师生的纽带,这一段历史是梁希积极投身民主救国运动,为新中国诞生而甘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梁希等教授配合地下党教员干铎和陈建人,说服系内外教授反对迁校。在梁希等进步教授的影响下,中央大学森林系靠近共产党、追求进步的学生很多,反独裁争民主的活动层出不穷。当时人们称森林系是“红色系”,是“共产党系”。


1949年1月21日,中央大学召开校务会议通过“以不迁校为原则”的决议。然而,27日校长周鸿经不辞而别,由此引发校内的恐慌,为此,教授会于1月30日召开大会,商讨应对之策。教授大会决议组织成立“临时校务维持委员会”,由梁希、郑集、胡小石三人任常委委员,主持校务,护校应变,这也开启了中央大学历史上“教授治校”的特殊历程。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梁希参加了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科代会”)筹备委员会,于1949年7月13日至18日召开,梁希被选入主席团。此后他匆匆赶回南京,参加学校的接管工作,8月8日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8月10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任命梁希为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四、情系九三 服务人民

图片


梁希对中国共产党的亲近和对国民党政府的反感由来已久。1942年的一天,突传蒋介石要来中央大学,各部门紧张起来,唯有梁希紧锁化学馆,揣上钥匙,悄然离去。待蒋介石视察至化学馆问及何人负责时,答曰梁希,蒋介石默然。给蒋介石吃闭门羹,并非梁希性格孤傲使然这么简单。梁希为人正派,心中只有公平正义,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多次公开指责。与此同时,他对共产党人提出的“为农为苦工”的国策大为赞赏,他挥毫激赞:“黄鹤楼前一纸风,飞飞风动入巴中。吾曹反帝反封建,国策为农为苦工。星汉迢迢星拱北,鲁阳叱咤日回东。写来不少惊人亊,汗马勋劳汗简功。”上世纪40年代后期,梁希经由九三学社作桥梁,与共产党日益亲近。


1943年农历11月29日是梁希60岁生日,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在《新华日报》编辑部设两桌酒席为之祝寿。周恩来举杯:“中国需要科学家,新中国更需要科学家,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新中国总要到来,现在是举步维艰,到那时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言者动情,闻者动容。梁希致答词:“我无室无家,有了这样一个大家庭,真使我温暖忘年!”


1945年九三学社成立,梁希被选为监事。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上,以“一丁”“凡僧”“阿五”等笔名发表了一些进步文章和诗作。解放前夕,他以行动支持了青年学生们的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5月上旬,梁希作为民主人士在北京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筹备会议。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提名梁希为林垦部部长。梁希感到很不安,就写了一张条子送给周恩来:“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周恩来看后提笔写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当仁不让。”回复给梁希。梁希看了回条,激动地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交给周恩来。从此,这位年近古稀的林学家在林业领导岗位上为林业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新中国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梁希是新中国林业的奠基人、领导者、绿化祖国的积极倡导者。新中国成立前,梁希对森林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性就有充分认识,早在1929年他写的《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就做了精辟论述:“森林是人类的发祥之地,人类所以发达到现在的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开始大发展,到处感到林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梁希身为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又身为教育家,深感培养新中国林业技术干部的重要性,立即与林业部几位领导商议,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干部缺乏问题的意见。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林业部配合教育部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招生名额。从此,林业界形成了“办学热”。全国各大区都有了林学院或森林系。到1953年,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业专修科和中等林校的毕业生增至15000多人。而1950年初全国高等院校森林系在校学生还不到100人,可见发展之快。为此,梁希曾激动地说:“我在旧中国教了30年的书,培养了那么多学生,想改变中国林业面貌,想让中国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我的宣传活动只不过是书生的议论,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只有解放后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理想才能实现......国民政府几十年培养的林业技术人员没有新中国两年培养的多,中国的林业是大有希望的。”


梁希在林业建设工作方面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又非常注意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善于抓重点,掌握要害,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梁希经常把绿化全中国的愿望和林业科学理论,用形象感人的词句表达出来。他在1958年3月为《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这是他为林业建设写的最后一篇论文,他歌颂祖国的明天,歌唱为之献身的事业:“绿化,这个词太美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川汇流的黄河也有可能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林业工作是做不完的,绿化要做到栽培农艺化,抚育园艺化;要做到工厂如花园,城市如公园,乡村如林园;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这样,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都成一个大公园,大家都在自己建设的大公园里工作、学习、锻炼、休息,快乐地生活。”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他深知,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目标,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能完成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因此,要广泛地宣传林业的重要性,要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植树造林运动。他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做林业的宣传普及工作。1950年春,全国开展春季造林运动,他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撰文:“用造林来迎接新中国的春天。......春,替我们带来了活泼的生活,使万物由旧而新,由死而生,由黄而青,表示着无限的前程。”梁希利用各种机会与条件宣传绿化祖国,在许多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普及造林、绿化知识。梁希写下的诗文中,有许多为林业界传诵为佳句,如“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


有两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一是1957年与1952年相比,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29%,农业总产值增长25%;二是1949年至1956年,中国林化工业总产值增长69倍,年均增长率34.4%。这就好比工农业是骑上了快马,而林化工业则是登上了高铁。这都要归功于当年的满清秀才、新中国林化工业大发展时期的总指挥——梁希。


梁希是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是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和林业界的一代师表。今天,梁希先生的精神依旧在九三人中代代传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说:“梁希先生是九三学社的骄傲,他高洁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敬业谦让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作风至今还在九三学社社员中流传,影响了一代一代九三人。”



整理人:侯印国

图片来源:“金陵档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