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我国著名工程力学家、教育家徐芝纶
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先贤们在南京这片土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他们为南京城市发展贡献了坚强助力,为民族振兴培育了数代良才,并凭借着卓越成就与人格风范为九三学社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九三学社中的每一员。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深入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专栏,同广大社员一同回顾、学习九三学社在宁先贤们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历程,感悟先贤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徐芝纶(1911年6月20日—1999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苏江都,著名工程力学家与教育家,河海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198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8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顾问。 一、志存高远 教育救国 徐芝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自重好学,勤奋努力。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4年7月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留校当助教。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接着转入哈佛大学学习,于1937年又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当时,中华民族正值苦难岁月,祖国正遭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入侵,国难当头。他以“教育救国”的赤子之心谢绝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位导师许以优越条件的恳切挽留,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怀着强烈的救国之心,毅然决定于1937年6月回国,到浙江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1937—1943年,徐芝纶在浙江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他教授过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高等结构、结构设计、桥梁设计、土壤力学、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力发电工程、水工设计、坝工设计等10余门课程。 为了增加工程实际经验,他于1943年离开浙江大学,到重庆任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勘测总队工程师兼设计课长,主持设计工作,并参加过当时由美国人主持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后因见一卷卷图纸归档保存,当局毫无实施之意,他又于1944年重返教育岗位。他先在中央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转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1948年兼任水利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他积极响应国家的需要来到南京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此后直至1999年逝世,徐芝纶将自己人生的47年时光都交付给了南京这片热土,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二、南京办学 春风化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于1952年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当时徐芝纶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知名教授并且担任水利系系主任职务,工作学习环境、社会地位、生活环境都非常理想,为积极响应国家召唤,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生活条件,于1952年3月偕同妻子伍玉贤,来到南京清凉山下,参加创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院校的工作。本来学校请来徐芝纶,除了邀请他担任华东水利学院筹建委员会的委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就是想让他担任教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徐芝纶认为自己管理经验少,坚决不答应,坚持先教一段时间书,干好老本行再说,于是他先是任教授兼任工程力学教研室主任。两年后的1954年,经学校再三动员,徐芝纶同意兼任了教务长职务。1955年1月,华东水利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他成为24名委员之一。1956年12月,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他担任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至1983年。 徐芝纶在青年时代就立志教书,在承担行政工作的许多年中,他坚持不离教学第一线。他认为要讲好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下工夫钻研,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他撰文总结了“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学生情况,适当安排教材,认真准备讲稿,做好默讲试讲,注意表达方式,及时检查改进,不断努力提高”等八方面的经验体会,成为许多青年教师掌握课堂讲授艺术的入门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讲授艺术不断丰富,授课语言精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深入浅出。弹性力学的许多数学推导很难学,经过徐芝纶讲解分析,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当年凡听过他课的学生,无不为他的高质量讲课所吸引、所折服。他开设的理论力学课程,学校百人梯形教室挤得满满的,除了本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外,还有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外校教师慕名来听课。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还要在过道上加椅子。徐芝纶执教五十年,74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他80岁后,还开了《弹性力学》选修课。 三、学科奠基 教无止境 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初期,许多专业课在国内并没有权威的教材可供参考,每堂课都要靠发放提前准备好的讲义来代替课本,师生们都亲切地戏称为“发传单”。为了在讲义编写中更好地参考俄文教材,徐芝纶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俄语,从最基本的字母开始着手,持之以恒地跟着电台广播学习,他还为青年教师举办了俄语培训班,并带领青年教师一起编译苏联的著作和教材。1956年,徐芝纶等教授组织领导青年教师将俄语版的水工手册译成中文出版。他一共编著出版教材11种15册,翻译出版教材6种7册。《工程力学教程》《弹性理论》《弹性力学》(上、下册)在国内被广泛采用。第一版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第二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特等奖。他的英文著作《应用弹性力学》也于1992年由印度威利东方出版公司出版,这是我国向国外发行的第一本英文版工科教材。从1978年起,他还担任全国高校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高校的力学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徐芝纶为推广普及有限单元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起了奠基作用。有限单元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可以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是广大科技人员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70年代初,徐芝纶排除干扰,积极查找、翻译国外文献,终于理出了应用电子计算机解决复杂弹性力学问题的途径——有限单元法,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限单元法专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这部著作是国内最早论述有限单元法的专著。在这部专著中,包含了在有限单元方面的科研成果,如关于等参数单元的分析,关于稳定与不稳定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关于地基上基础梁、基础板的计算方法等。由于这本书是根据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情况,从比较简单的结构力学原理出发,所写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有限单元中较为复杂的内容采取难点分解,逐步展开,因此便于理解,容易掌握,并附有计算程序,受到广大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欢迎。 在科研工作方面,徐芝纶一贯坚持从生产实际的需要出发,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再通过教学活动将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他对用弹性力学原理计算水工结构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发表了《基础梁的温度应力》、《中厚度弹性地基上的基础梁》等论文。他对基础梁、基础板的力学课题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指导青年教师研究过荷载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计算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制成表格以便应用,以后又陆续制成了文克勒地基与中厚度地基上基础梁的计算表格。这些表格至今仍是设计人员放在案头的重要设计资料。60年代末,他参加了南京六合滁河水闸闸门的设计工作,首次应用弹性力学合理地设计了新型的、比较经济实用又便于施工的双曲扁壳闸门。为了推广这种新型的闸门结构,他先后提出了用差分法和级数计算闸门并获得成功。他还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编制成表,写出了《双曲扁壳闸门的计算与设计》一书,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普遍欢迎。 四、无私奉献 一代师表 徐芝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代,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新中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他认为,尽管一个国家的昌盛、一个民族的繁荣有许多因素,但教育是基础因素。一个国家,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它的国民,才能强大。高等院校不仅是科研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是一个国策,不能动摇,同时应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发展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现实;专业课程应按社会的需要设置,即走向市场;而国家负责的是基础课程,学者、专家应参与到企业和文化组织实体中,而不只是待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所里。 徐芝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二、三届委员会顾问,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第二、三届理事长,以及第四届名誉理事长。 徐芝纶作为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为促进中国力学与水利水电工程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教学科研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师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是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集中体现。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和高尚品德,不断增强着九三学社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影响带动着广大九三学社成员和文教工作者。徐芝纶不仅是河海大学的骄傲,也是九三学社的骄傲,是九三人将永远铭记和敬仰的典范和楷模。 (整理人:仇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