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先贤们在南京这片土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他们为南京城市发展贡献了坚强助力,为民族振兴培育了数代良才,并凭借着卓越成就与人格风范为九三学社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九三学社中的每一员。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深入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专栏,同广大社员一同回顾、学习九三学社在宁先贤们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历程,感悟先贤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
我国著名水利与海岸工程学家、教育家严恺
严恺(1912年8月10日-2006年5月7日),祖籍福建闽侯,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曾先后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长期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发展中国家海岸和港口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严恺1912年8月10日出生于天津,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其父严文炳曾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授,同时在北洋政府海军部任职。其本家伯父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其大哥也在海军服役,曾任海军副舰长。强兵富国是严恺父兄辈梦寐以求的目标。出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使严恺的一生与河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培养了他自强自立的“倔”性格,激励着他的上进心。严恺小学未上完就跳至中学,而六年的中学课程仅用四年时间就学完了。
1929年,严恺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33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7月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沪宁、沪杭甬铁路杭州工务段任实习员,10月到湖北武昌任省会工程处工程员,参加武昌城市建设和防汛等工作,期间为当地设计了一座新颖别致的钢筋混凝土钢架桥,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1935年,严恺以第一名成绩获得中央研究院的唯一留学生指标远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深造,成为首位在该校该院系读书的中国人。在荷兰期间,他在已精通英语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学习了荷兰语、德语,后来还自学了法语和俄语等,为他广收并蓄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他在荷兰著名的水工专家布鲁克缦教授指导下,顽强地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专业,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获得土木工程师学位,旋即回到了祖国。
1940年,严恺受聘为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1943年参加黄河治理工程。1946年受聘为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赴上海任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并被上海市公用局聘为港工讲座。期间首创斜坡式海塘,替代了传统的岸壁式直墙海塘,抗浪挡潮效果好,至今依然屹立于杭州湾北岸。1951年政务院任命严恺为塘沽新港委员会委员,参加塘沽新港修复和扩建工程。1952年,严恺从上海到南京,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他一抓师资队伍建设;二抓新校址建设;三抓校风建设。他历任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他还长期担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后改研究院)所长、名誉院长,扩大、创建了河道港口、土工、材料结构等新研究室(后改研究所),该所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部门、地方大量重要研究任务,包括很多攻关项目和关键课题,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严恺从事教育工作60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利科技人才。河海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海岸工程学科博士点,严恺也是这门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常常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同科研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相互促进。作为教育家,熔其教育思想和治学、做人之道于一炉的,是他1982年在华东水利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提出的《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今天,《十六字校训》已深深植根于河海人的心中,激励着河海人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努力奋斗,引导着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成为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材。
1955年,严恺被任命为江苏省水利厅厅长。1956年兼任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现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严恺开创了中国海岸研究的先河,自1958年起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观测、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工作,创立了“理论指导、科学实验、现场观测三结合”的学术指导原则,基本弄清了泥沙来源、细颗粒泥沙运移规律和港口航道回淤过程,为解决天津新港严重回淤、建设深水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的新领域,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1979年5月29日,严恺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力主三峡工程尽快实施。1983年,严恺担任长江三峡论证领导小组泥沙专家组顾问和生态环境专家组副组长。1988年8月,主持召开长江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影响”“对河口影响”座谈会和长江三峡以上地区“历年来沙变化趋势”讨论会,力促三峡工程尽快上马。1992年1月15日,严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生态与环境角度看三峡工程》一文,进一步回答了国人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疑问。文章发表两个多月后,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动议。1994年2月25日,严恺受聘担任中国长江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世界瞩目。
1957年,严恺主持召开中国河口学报告会,开创了中国河口研究的先河。经过对长江河口40多年的研究,深水航道治理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1980-1988年,他担任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兼科技组组长,提出了长江口南支北槽12.5米出海深水航道的整治方案。工程于1998年正式开工。2000年6月1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完工,航道水深已达8.5米,通航在即。严恺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来到上海,在长江口的航船上,万端感慨凝成一句:“大自然美啊,大海尤其美。”就像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研究是最能反映严恺先生治学原则(“三结合”原则)的工程一样,长江口是最能反映他的水利思想的工程。他的水利思想丰富、博大、深刻,折射出他那独特的人格光彩,他的征服欲与创造性使他更像一个元帅,一个具有最清醒的头脑与冒险的心灵的指挥家。
作为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葛洲坝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发电枢纽,更是中国水利的一次探索,一个考验。1970年12月26日,举世瞩目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上马,严恺被聘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1973年4月至6月,他率领中国水利考察组赴美考察了13个州,实地察看了田纳西河等6条河流上的27座水坝、12座船闸,17座水电站以及其它防洪、灌溉等水利设施,还走访了几个大学与研究单位。这次考察了解到美国近百年来水坝建设以及船闸的设计和其他一些水利方面的经验,对解决葛洲坝工程中发生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进一步增强了克服各种困难,为征服长江打好第一仗的决心和信心。1980年,葛洲坝水利工程胜利完工,并于1981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发专函致谢严恺先生在葛洲坝工程中所给予的热情赞助和指导。
1962年,福建沿海数十公里海堤在大台风中坍塌,受水利电力部委托,严恺率领专家工作组直奔受灾现场进行处理。为了找到解决海堤坍塌的最好方法,1963年,他率领专家工作组到福建、浙江沿海考察,并在那里建立观测站,配备得力人员,排除各种行政或舆论干扰,深入进行波浪作用和岸滩演变规律的研究。严恺多次前往指导,确定科研课题,搜集了大量的潮汐、波浪及台风(尤其是强台风)数据,多项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紧接着,他又率专家组奔赴广东,解决白藤堵海工程善后工作问题。1975年,严恺受广东省水利厅之请和水利电力部的委托,再次率专家组来到广东,对珠江三角洲进行整治规划。所提意见反映了他一以贯之的水利思想,即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资源,从1980年开始在18000公里海岸线上对全国海岸带及海洋资源进行了规模空前浩大的综合调查,严恺被国务院任命为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兼技术指导组组长。
严恺率领近万名科技工作者,耗资约一亿元,足迹遍及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调查。这是一次包括气象、水文、海水化学、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林业、生物、环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普查,经过7年多才完成。他负责制订“调查简明规程”,具体指导10多个专业组和各省、市、区的调查工作,走遍了沿海所有市县,主持审查了十省、区、市综合调查报告和主编全国综合调查报告,并于1990年12月通过评审。这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长达近70年的水利生涯中,严恺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40余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944年《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1963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75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1987年《发展海洋工程,为开发海洋资源服务》、1992年《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1993年《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1997年《中国的水利建设》、1999年《开辟长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和国际航运中心》等重要文献。同时又,主编并出版了《中国海岸带和海图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等6部学术专著。其中《中国海岸工程》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严恺为我国水利交通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我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于1995年被国际水利研究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96年获首届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86年,荷兰人投资几十亿美元建成的东斯赫尔特防风暴大闸落成,严恺教授称之为“水上长城,人间奇迹”。独出心裁的荷兰人以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为数十座巨型闸墩命名,其中一座被命名为“严恺”。这不仅是严恺个人的殊荣,同时也是中国水利工作者的荣誉。
严恺院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的优秀社员,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做学问,一丝不苟地工作,一丝不苟地做人,为寻求祖国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他一生追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生活俭朴。他一生用杰出的创造能力和非凡的意志诠释了“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践行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16字校训。严恺对中国水利事业的卓越贡献及他的水利思想,是所有专业学人和九三人的共同财富。
(整理人:吴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