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家顾知微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先贤们在南京这片土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他们为南京城市发展贡献了坚强助力,为民族振兴培育了数代良才,并凭借着卓越成就与人格风范为九三学社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九三学社中的每一员。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深入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专栏,同广大社员一同回顾、学习九三学社在宁先贤们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历程,感悟先贤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

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家顾知微


顾知微(1918510—2011319),江苏南京人,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和地质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大庆油田主要发现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一、立志救国 深耕地质

1918510日,顾知微生于江苏南京。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顾知微,3岁丧母,13岁丧父,依靠堂叔父的经济资助他读完小学,但一直以来,顾知微学业都很优秀,小学保送至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初中部(现江苏省宁海中学)。1936年夏,因参加抗日示威游行被捕,南京中学被迫解散,转入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次年毕业。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状况,这位偏爱文史的爱国赤子,决定放弃自己的兴趣,确立理工救国的志向,报考清华大学。因抗战爆发,试卷未能按时运到,只得改报湖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均被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湖南大学矿冶系。他考虑到工业化才能富国,工业化首先要有矿产资源,1938年又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专业。1942年,顾知微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早在大学毕业之初,顾知微就经孙云铸教授引荐进入云南地质矿产调查所工作,任技士,对弥勒、盘溪、华宁等地的泥盆纪地层和昆明附近的地层及矿产进行调查研究。1944年他由王恒升教授推荐,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佐,开始主要进行石油和工程地质调查,后调到古生物地层研究室。他在海相三叠纪早期地层和双壳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奠定了我国下三叠统上界划分的基础,并因此获得1948年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第四次许德佑纪念奖。


顾知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治学过程和生活中更处处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他在学生时代就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痛恨旧政府的腐败,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在大学专业选择上,也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渡江前夕,他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实际行动支援渡江战役,出了一位爱国青年应有的贡献,并于1949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不断投身于国家最急需的研究领域和地区,甚至不惜改变自己已初有建树的研究方向。


二、勘探能源 助力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地质矿产普查勘探事业急需发展。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顾知微放弃了自己此前已有成就的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转而投向与煤、石油等能源的探寻关系更多的侏罗、白垩两纪非海相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工作。1950年夏,他奔赴豫西宜洛煤田做地质普测。1951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古生物研究所,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古生物地层研究人员归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顾知微经地质部借调,赴华北地质局负责冀南峰峰煤田和内蒙古石拐子煤田进行地质普查,被聘为工程师,任队长。从1950年到1955年,他负责这些煤田勘查的技术工作,初步探明这些煤田的全部或部分远景储量,主持编写了多篇煤田地质报告,为日后详查、建井、开采打下了基础,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夏,顾知微回到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等职。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好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并促进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他又一次改变研究方向,决心开拓我国研究基础十分薄弱的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和双壳类研究。顾知微从此埋头苦干数十年,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中生代陆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大多为红色岩层,生成的环境变化大,受后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多,许多地方化石相对较少,时代的确定和对比都较困难。由于曾受美国学者葛利普(Grabau)等套用北美划分标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我国南部的红层几乎全被视为白垩纪的沉积物。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需要在大片红色地层分布区进行区域地质填图,为寻找有用矿产资源做地质构造解释,急需深入研究这类地层和所产古生物群。这项开拓性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这一研究与煤、石油等能源的探寻关系很大,除美国著名地质生物学家葛利普外,我国很少有人做过,但顾知微认为葛利普研究我国淡水化石数量不多,且多为别人所采,还限于行动不便不能直接观察地层,所以化石研究有时难以联系地层实际。基于这种看法,顾知微从中国地质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参考日本学者所做的我国或东亚的中生代非海相化石的研究,同时亲临这两纪地层的许多出露地区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化石,并重点调查了东部地区的相关地层。


顾知微在国内开创了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多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率领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对松辽、大庆油田,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进行考察研究,特别深入研究了热河生物群,校正了葛利普及20世纪初由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中亚考察团在我国建立的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划分标准。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召开前,顾知微不仅为浙西中、新生代地层现场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工作,并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提出对比方案,分析存在问题,撰写专著《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提交大会讨论。1962年出版后成为重要文献,被国内外生产、教学和科研人员长期引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针对大庆油田和松辽地区石油普查的急需,他带队到野外采集化石,进行鉴定并编制了松辽平原白垩纪双壳类图版19幅及其地层分布表和说明,写出地层序列划分意见报告,指出有利于生油的地层和环境,为指导石油地质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三、学科奠基 成果卓著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由他组织编著的《中国的瓣鳃类化石》,系统总结了19世纪以来我国发现的各地质时代的1000多种双壳类(瓣鳃类)的分类整理和厘定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侏罗纪和白垩纪4个大的和一些小的淡水双壳类动物群,提出处于亚洲古陆的我国地域是欧亚蚌类的起源中心之一。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引用。1983年,该书作为《中国各门类化石丛书》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顾知微注重古生物地层研究与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等综合研究。他认为早期白垩纪“浙闽运动”在形成我国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对我国东部含油盆地的发育和与内生金属矿产相关的岩浆活动等方面的作用,较“燕山构造回旋”的首次“宁镇运动”更为重要。这与当时国际上从海相化石和地层研究所得出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相符,对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全面认识中国地质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顾知微在非海相中生界研究中力主“海相层检验法”。20世纪80年代,他与黑龙江省煤炭地质研究所合作,组织专题研究队,重点研究了黑龙江东部海相和非海相侏罗纪、白垩纪的双壳类和地层。他以海相层化石为中介,分析对比国内外同期古生物资料,再次论述亚洲中、东部非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界线。同时他还致力于丽蚌类和类三角蚌类的系统分类研究。他通过深入分析类三角蚌类的闭肌痕等构造,认为类三角蚌类接近于珠蚌超科,而与三角蛤超科关系较远,进而提出类三角蚌类的“淡水起源说”,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


顾知微曾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和全国双壳类学科组组长等职,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他先后出版专著5种,发表论文、报告、科普作品9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和“宁芜式富铁矿形成机理、找矿标志和预测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的研究获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为发现大庆油田所做的贡献和《中国的瓣鳃类化石》分别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8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矿方向的研究获得1986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顾知微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名,为全国石油、地质、煤炭和高校等系统指导和培养双壳类研究人员30余名,指导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学同事11人。他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顾知微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认为“科学研究贵在有所创新突破,但绝非‘标新立异’。地球科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借鉴国际古生物和地层的研究结果,必须与我国本土地质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活力和新的建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他在开创我国非海相中生代双壳类和地层研究的领域里踏实工作,取得成绩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促使他在科研领域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成为杰出的地层古生物学家。


四、低调诚恳 浩然一身

南京古生物所原所长、研究员沙金庚自1978年起,便跟着顾知微读研究生,谈及自己的导师时,沙金庚的眼圈几度湿润,“他能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有着中国科学家的骨气,是一名真正的革命科学家。”


上个世纪中后叶,美国着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被地质人称作“祖师爷”,葛利普在1928年曾经出版了一部科学巨着《中国地质史》,其中提及了“热河动物群”,但是经过多方面的研究,顾知微在自己的论着《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一书中,将“祖师爷”葛利普所说的“热河动物群”重新命名为“热河生物群”,而这一叫法,也被延续至今。


沙金庚回忆,顾知微在分析葛利普的错误的时候,表示葛利普那时的资料不足,而顾知微自己也敢于承认在科研上所犯的错误。沙金庚拿出一本《顾知微文集》,翻出一页,“你看,他常把自己的错误的地方都公开写在自己的论着中。”


2008年值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先生诞辰90周年暨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启动了编纂《顾知微文集》工程,于2010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顾知微九十余岁高龄之时、双目视力已严重损伤,那时,他仍始终没有停止对地质古生物学的思考和关注,还常和同事及学生们讨论地质古生物相关方面的问题。声名卓著,先生生活却异常朴素,“八十多岁时还常来单位办公,很晚离开,那时就会发现一个老头孤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谁都不会想到,穿得如此朴素、如此不起眼的老头子还是位院士。”顾知微的关门弟子蔡华伟感慨道。顾老师生活俭朴,但并不呆板,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蔡华伟笑着回忆,“他很活跃的,春节前研究室聚餐时,顾先生面对着自己的一众弟子打趣道‘老夫芳龄七十五’。”恰如1948年5月4日的《新民报》上登载的顾知微的语录所说,“只有科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为他们的生活幸福而服务,科学才不会成为点缀的花瓶和耸起空中的楼阁。”这些从顾知微所投的稿件中所节选的一些章节和观点,这些半个世纪前的观点,如此前瞻,也是现今社会要去推广的。


(整理人:卞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