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图片

导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优秀的九三学社先贤们在南京这片土地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他们为南京城市发展贡献了坚强助力,为民族振兴培育了数代良才,并凭借着卓越成就与人格风范为九三学社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九三学社中的每一员。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深入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专栏,同广大社员一同回顾、学习九三学社在宁先贤们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历程,感悟先贤精神,传承优良传统!


图片

图片

九三学社在宁先贤风采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

图片


程开甲(191883-20181117),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理论物理学家,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曾荣获八一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改革先锋”“人民科学家等国家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一、怀抱科学救国之志,满腔热血海外求学

图片


1931年,13岁的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读书期间,他渐渐萌发了长大后当科学家的理想。为梦想而努力,1937年,程开甲考取了浙江大学物理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值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流亡搬迁,从杭州到天目山、建德,到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湄潭,程开甲在颠沛流离、日机轰炸的流亡大学完成了学业。成长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苦难岁月,学校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4年搬了7个地方,那种颠沛流离的悲愤和痛苦,深深刺痛了青年程开甲的心。


抱着科学救国的志向,他努力学习、潜心钻研,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名师严格的数理学习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训练,接触到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感染到老师们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在导师的培养下奠定了扎实的功底,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


1945年,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1946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认为超导电性来源于能带中的空带,由于布里渊区角出现电子的不对称奇异分布。1948年秋,程开甲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程开甲彼时所处的时代,日本侵华,大好河山被践踏。到英国留学后,国家贫困落后受欺负,身为中国人,在国外也备受歧视,但只能暗自承受。由于中国以前一直遭受侵略,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滋味。4月的一天,一个报童的叫卖声引起了我的注意:英国紫石英号军舰进攻中国长江,被解放军用炮火还击。看完这篇报道,我心中燃起了科技报国的梦想,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的职务和高薪待遇,带着满满两箱子书,踏上了归国之路。程开甲说。


新中国的成立让程开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出头之日。当时,国外好友劝他留下,认为中国太穷、太落后,程开甲却说:我们不要看现在,等着看今后!于是,程开甲毅然谢绝了恩师的挽留,带着满满一行囊的物理书籍,程开甲踏上了归国之路,开启了他实现科学报国之志的人生旅途。


二、归国献身祖国发展,南京开拓前沿领域


19508月,32岁的程开甲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母校浙江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被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开展金属物理研究,学校把初创任务交给程开甲。为了国家建设,他与施士元教授组建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核物理教研室。其中,1954年正式建成的金属物理教研室成为南京大学正式建成的第一个教研室。我过去接触的是固体物理,对物质结构了解不深,但工作需要,只得硬着头皮上,不懂,只得再学习,找专家去学,到外单位去学。他编写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讲授。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竭力倡导把理论物理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应用于固体物理中,并亲自主持了一个理论讲习班,组织蔡建华、龚昌德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为我国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58年,根据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室,学校还是把创建任务交给程开甲。他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探索新的领域,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又接受任务参加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备。他带领几个年轻教师研制出我国一台双聚焦β谱仪,成功地测量了一些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接着又研制出一台直线加速器。


1960年,程开甲接到命令,第二天即去北京报到,但不知道去干什么。直至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副所长时方知是研制原子弹,从此隐姓埋名。20143月,时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专程到北京拜会程开甲先生,并以一份特别的礼物解密这段调动过程。这是一本收录了1960年至1964年期间有关程开甲先生调动的公文复印件,包括南大和中组部、二机部、教育部的公文往来。从一开始同意您半年时间继续在南大工作,到后来变成3个月、一个半月,直到1964年,聂荣臻写了封信,希望北大的周光召和南大的程开甲全部调到二机部工作,事情完成了才能回学校,陈骏介绍说。这也是程开甲第一次看到这些材料,他仔细地翻看着册子,不时地说道: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过程啊”“你看,这是当时校长郭影秋的签字1967年研究所改制研究院,程开甲任研究院副院长直至1977年。



三、淡泊名利立德树人,躬行身教桃李香


图片

1960—1962年期间,程开甲仍兼任南京大学教授,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此后,程开甲一直兼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他被授予“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在112周年校庆日前,南京大学举行了学习“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甲报告会,程开甲院士录制视频祝福南大,“南大的作风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希望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继续联系实际,把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我希望南大能够做出更多的成绩,将来在国际上能够执牛耳最好。”


在会上,一本由南大物理学院师生编著的《程开甲在南大》小册子,首次公开了程开甲当年在此工作时的细节。小册子中,介绍了程开甲当年捐献一丈布票的故事:1960年,每人每年只发二尺布票。为了救扶更贫弱的人群,南大党委组织党员捐布票。程先生一个人就捐出一丈布票。时任南大核物理教研室秘书、组织布票捐献活动的吴维瑛介绍,当时布票非常珍贵,想买一床被子要凑好几年布票。她算了笔账,“一幅床单起码要1.4丈布票。而程先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一家六口人,在当时能捐出一丈布票是很了不起的。”吴维瑛回忆,“我当时问程先生,‘您家孩子多,捐了这么多布票有没有困难?’他说不要紧。”吴维瑛说,她跟程先生共事了几个月,“印象中他非常平易近人,也非常朴实。”


刚到南京大学时,学校把他当作归国高级知识分子,给他定为二级教授。但他执意不要,只肯领三级的薪金。他说:“国家还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我这份薪金够用了”。1960年左右,程开甲是南大的高级教授,学校分给他一处两层的房子。当时,南大物理系预备教师曹天锡正为房子犯难。程开甲主动跟领导提出,把自己住房的一层让出来给曹天锡夫妇,还送给他们许多添置不久的家具。曹天锡老人回忆,“当时程先生还没有正式调离南大,不过人已经去北京工作了,很少回来。只有他的家眷住在房子里,我们就住在一个屋檐下。”曹天锡说,程先生一家人都非常好,后来离开南京时,还送给他一个碗橱,“我一直用到现在。我很尊敬程先生,他业务好,人正直,而且特别虚心、真实。”


四、扎根边陲倾注心血,建功祖国核事业

图片


1962年夏,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程开甲被调到国防科委,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程开甲在技术上领导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队伍,是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他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不仅成功完成试验任务,更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道路。


程开甲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设计的我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根据周总理的询问和指示,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这一决策性转变对武器水平的提高和试验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他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和目标效应的补充实验研究,为核武器运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我国亲自研究并在技术上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核司令”。


1956年,程开甲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历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四等奖各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


(整理人:马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