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两会”报道中的“九三声音”
1月11-15日,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和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召开。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多名代表、委员在人大和政协的平台上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他们的表现受到媒体的关注,相关内容被《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充分展现了九三学社社员风采。 其中,周正、孙大钊、许耀华等社员在大会报到处接受《南京日报》《现代快报》等媒体采访,分别提出了大力发展有南京特色的银发经济、创新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让优秀文艺演出及活动走进商业综合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等建议;《南京日报》报道了分组讨论期间,社员杨勇分享了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并登载了杨勇、李丽、周正等社员参与讨论的照片;《现代快报》登载《“情绪消费”催生新热点,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建议南京打造全国知名情绪消费街区》一文,在对社员张洁进行采访的基础上,通过多个具体鲜活的案例,细致解读了社市委会关于打造情绪消费型城市促进消费高质量增长的集体提案;社员周慧悦关于推动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社员肖晖关于科技赋能重塑南京长江岸线的建议、社员韩睿关于加快南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社员张洁关于激活消费市场建立南京品牌的建议、社员杨继全关于“抢位”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的建议、社员陶玉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运营的建议等获得《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京发布”、“紫金山新闻”等媒体报道。 1月10日 乡村承载着“诗和远方”。市政协委员、百音集团董事长孙大钊表示,过去几年,乡村旅游持续焕发活力,各地在民宿、农庄等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一些同质化的业态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要吸引年轻人,乡村旅游项目、玩法必须要持续‘上新’。”孙大钊建议,以政策为牵引,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创业,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开发出更多新场景、新业态,提供新体验、新价值,交给市场去检验,真正为乡村的流量赋能。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近年来年轻人对于文化类表演的热情一路高涨,有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甚至“一票难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京市政协委员、市文联曲艺家协会秘书长许耀华建议,可以让一些优秀的文艺演出、文化活动走进商业综合体,“这不仅为商场增加了客流,还能拉近文化演出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体验感。” ——《怀揣“金点子”、共话新愿景,南京市政协委员报到》,《现代快报》2025年1月10日 1月11日 市政协委员周正: 大力发展有南京特色的银发经济 今年上会,我的关注点主要是南京的银发经济。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银发经济市场潜力巨大。南京作为科教名城,可以打造银发科技产业,强化智慧养老服务。同时,我还希望南京在扩展医疗康复与护理服务的同时,能进一步丰富老年用品与辅助器具。此外,我认为南京可以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银发经济的发展中,开发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年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南京丰富的温泉和旅游资源,发展候鸟式养老模式等。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市政协委员报到之日说心愿》,《南京日报》2025年1月11日 “今年是我第八年参加市两会了,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市政协委员许耀华说。 这次参会,许耀华关注文艺领域,他提出,戏剧教育为主的综合艺术教育进入教育领域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有待提升,“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提案,助力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播出去。” ——《建言资政谋发展 凝聚共识启新程——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委员报到侧记》,《南京日报》2025年1月11日 1月12日 昨天,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现场,委员们积极发言。 ——《忠诚履职助发展 实干争先谱华章》,《南京日报》2025年1月12日 (左一、左三、右一分别为我市社员周正、杨勇、李丽) 《“情绪消费”催生新热点,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建议南京打造全国知名情绪消费街区》,《现代快报》2025年1月12日 1月13日 “去年以来,南京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聚焦86个重点推进项目,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按下了‘快进键’。”市政协委员韩睿从事测绘方面工作,对新技术新应用颇为敏感。 此次参会,韩睿带来了进一步加快南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建议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算力中心、区块链等设施,加快基础电信运营商、重点企业智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形成规模算力供给,助力南京六大未来产业赛道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落地。” 他建议,持续完善大数据资源平台,推动实现各类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逐步实现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 …… 数字产业平台对于推动南京市数字经济,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委员周慧悦建议,加强重点平台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南京软件大会、金洽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品牌展会,强化对平台企业的嵌入式招商;帮助平台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数字产业平台的发展;加强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园区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打造高水平的数字产业平台园区。 ——《两会深一度|聚力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日报》2025年1月13日 1月14日 长江南京段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为进一步提升南京长江岸线的“标识度”,市政协委员肖晖建议,利用生态大数据平台、智慧生态决策系统、绿色能源微网系统、低碳交通创新示范等科技创新力量深度重塑长江岸线,积极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亲水空间,并通过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南京的历史文化、长江的自然风光与科技创新元素相结合,打造独特的科技文化体验,“‘智’绘长江,我希望能够通过利用前沿技术,将南京的长江岸线打造成一条集绿色生态、低碳智慧、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全新标杆。” ——《逐“绿”前行,擦亮生态文明“金名片”》,《南京日报》2025年1月14日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麒麟院区建设’,我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一员感到十分振奋。”市政协委员杨勇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供给。同时,也希望可以改善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周边的交通,灵活调整药品上市销售的相关政策,统筹整合南京医疗资源,解决大家关注的“路难走、药难买、号难挂”问题,为百姓就医提供更多的便利。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凝心聚力谋发展 奋楫笃行踏新程》,《南京日报》2025年1月14日 市政协委员张洁:南京年轻人口特别是大学生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年轻人往来方便,我觉得南京可以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情绪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挖掘消费新潜能。比如提供小广场、舞台等供青年群体表演、交流、互动的空间;还可以挖掘南京的历史资源,如南京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在南京工作生活过的有趣名人等,将他们的故事与合适的消费场景融合,提升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在情绪消费市场中,建立南京品牌,发出南京声音。 ——《加力“以旧换新”,激活“一池春水”记者对话代表委员和相关部门,共话对消费市场的新期待》,《南京日报》2025年1月14日 1月15日 人形机器人是各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之一,业内评价其是继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之后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市政协委员杨继全表示,江苏省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性未来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南京江宁等地相继建设了专业的人形机器人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杨继全建议,南京要强化顶层设计,抢占人形机器人发展先机,尽快出台市级更有针对性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配套实施方案、政策举措,统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级发展布局,在全市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同时,突出高端引领,打造人形机器人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南京科教优势,加强具身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加强智能感知、自然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工业生产、医疗养老、文化教育、安防巡逻、灾害救援等重点领域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与国内顶尖团队与头部企业的合作,引进、培育“链主”企业,围绕整机产品攻关,围绕核心零部件做优。在制造领域,定期发布需求及目录。在特种领域,聚焦民爆、应急救援、特殊环境值守、巡检、水务监测等方面,联合开发应用人形机器人产品。此外,要鼓励支持在宁高校,优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相关专业设置,增设仿生学、运动控制、AI智能等方向相关课程,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 ——《市政协委员杨继全:“抢位”人形机器人新赛道正当时》,《南京日报》2025年1月15日 1月16日 当前,南京家政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母婴护理、婴幼儿居家照护等日益成为“刚需”。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不再是“琐碎小事”,而是事关每个人幸福生活的热点话题。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与素质?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市人大代表陶玉梅做了大量基层调研。 她发现,近年来,我市在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运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家政行业和从业者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去年参加两会,她也提交了相关议案。这次,她又有了新发现,提出了新思路。 她建议,加快制定家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促进家政服务业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比如,进一步规范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对家政服务机构的成立条件、服务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以及相关法律义务等作出规定。同时,她也表示,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明确家政服务用户与家政服务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权利受到侵害以后的救济途径,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和行业管理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家政服务纠纷常态化多元化调解机制。此外,要加强教育培训,支持社会培训和评价机构开展家政服务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 ——《市人大代表陶玉梅:为家政服务加把法治的“尺子”》,《南京日报》202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