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家国情怀谱华章:民主科学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07-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图片

导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之际,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丨家国情怀谱华章”专栏,同广大社员一起重温九三学社创建、发展的历史过程,感悟先贤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传承并弘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经验、文化、精神、理念,通过了解昨天启迪我们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不断提升为国为民服务、双岗履职的质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九三学社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

图片

民主科学座谈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抗战时期先后来到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德珩、潘菽、梁希、褚辅成、张西曼、吴藻溪、黄国璋、金善宝、税西恒、涂长望、张雪岩、劳君展等,发起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


“民主科学座谈会”作为九三学社的前身,是在1944 年下半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潘菽在追忆“民主科学座谈会”成立缘起时说:


第一次就和黄国璋同志一起去了。去许老家里时,每次都要吃饭,在吃饭前后互相谈。没有经过多次以后,我又介绍税西恒同志也来参加。…… 税老参加进来后,聚会的地点就改在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因为税老已专任那里的总工程师,那里有厨师,吃饭也方便,因此仍是每次聚会都要吃饭。过了不久,我又把学校里(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同志陆续介绍进来。此外还有一些从别的方面参加进来的人。这样,这个座谈会就有相当规模了,代表的方面也较广了。这时已接近抗战胜利的日子,这时有一部分同志感觉到这个会应该有一个名称。许老曾提议可以名“民主与科学座谈会”。大家对此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个名称也没有向外公开用过。


1、重要创始人

图片

“民主科学座谈会”的发起人中,有五四运动的著名人物,有国民党元老,也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许德珩、褚辅成、张西曼、梁希、潘菽、税西恒、黄国璋、张雪岩、吴藻溪等人,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许德珩(1890—1990),字楚生,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期间,他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托,起草了《北京学生界宣言》,参加了示威游行,是 “五四”当天被北洋政府逮捕的32人之一。五四运动后,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许德珩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回国参加大革命,任中山大学教授和黄埔军校教官。九一八事变后,许德珩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等抗日救亡运动,曾经被捕入狱。


许德珩是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的首届参政员。1938 年,他来到战时的陪都重庆。在历届国民参政会上,他目睹国民党对日妥协,对中国共产党及进步的党派团体和民主人士进行无情镇压、迫害的反动行径,越来越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许德珩是“民主科学座谈会”的主要发起人,是筹组九三学社的三位召集人之一。


褚辅成(1873—1948),字慧僧,浙江嘉兴人。他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是杰出的民主主义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 年褚辅成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被怀疑是中共党员,一度被捕。


抗战爆发后,褚辅成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实现国共合作奔走呼吁。抗战胜利前夕,为促成国共和谈,团结建国,褚辅成与黄炎培、傅斯年等六名参政员从重庆飞赴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商谈国是。黄炎培在《去延安》一诗中赞道:“七十三岁的高龄,为了心头的责任,褚老先生说:‘走一遭算什么,这老命还得一拼。’”由于德高望重,褚辅成被推选为筹组九三学社的三位召集人之一。


张西曼(1895—1949),又名百禄,湖南长沙人。十月革命前后,张西曼两度到俄国学习,接触了普列汉诺夫、列宁的著作。1919 年,张西曼在北京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创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翻译出版了《俄国共产党党纲》《苏联宪法》等一系列有关俄共和十月革命的文献,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张西曼力主停止内战,对日绝交、宣战。1946年2月24日,张西曼在重庆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被推选为理事长,许德珩、潘菽、孟宪章、吴藻溪、张雪岩、王卓然、孙荪荃、谢立惠等人均参加了该会。中国民主宪政促进会成员与九三学社在人员构成上存在较大的重合性,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政治的共同事业上有着相当的默契与配合。张西曼也是筹组九三学社的三位召集人之一。


潘菽(1897—1988),字水叔,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也是“五四” 当天被逮捕的学生之一。后赴美国留学,归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他与许德珩一见如故,成为亲密的战友。


在九三学社的发起、壮大过程中,潘菽发挥了联系爱国民主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桥梁作用。当时的中共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是潘菽的长兄,中共统战工作的重要干部潘汉年是潘菽的堂弟。潘菽因为这种关系,同新华日报社联系十分自然而方便,通过潘菽的介绍和联系而同中共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爱国民主人士不在少数。在“民主科学座谈会”和筹备成立九三学社的过程中,潘菽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曾多次介绍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参加进来,对形成九三学社的组织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税西恒(1889—1980),四川泸县人。1911年12月,税西恒由汪精卫介绍加入同盟会,参与刺杀清朝度支大臣载泽。后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设计建造了四川第一座水电厂 —— 济和水电厂和重庆自来水公司。1935 年出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兼电机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主持制订了川康经济建设规划。抗战后期,他经常邀请吴玉章、熊克武、但懋辛等到家中聚会,交换意见,对国民党当局表示不满。1944年出任蜀都中学、重华法商学院校长,与中共地下党合作,使之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堡垒。


1944年,税西恒与许德珩等视察西南各高等学院教学情况,结识了一批进步教授和民主人士,并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活动。税西恒加入之后,“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活动地点就从许德珩家改在税西恒任总工程师的重庆自来水公司及兰园税宅。其后,税西恒成为九三学社第一位财务负责人。


黄国璋(1896—1966),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家。1926 年黄国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1928年10月学成归国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他与丁文江、翁文灏合称为“中国地理三杰”。


1945年年初,黄国璋被西北师范学院借聘到兰州讲课。当时黎锦熙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授,袁翰青也在该院兼课,他们都是老朋友。经黄国璋介绍,黎锦熙、袁翰青也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成立时,黎锦熙在兰州,但还是被公推为九三学社监事会的监事。黄国璋在九三学社的组织建设上所作的贡献可见一斑。他是九三学社第一任组织委员会委员。


张雪岩(1901—1951),山东潍坊人,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宗教界人士。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被法国当局招募赴欧洲战场服役,备受洋人欺凌。他凭自学,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并自学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1930 年,张雪岩考入南京金陵神学院,步入宗教界。毕业后,创办面向农村、农民的《田家》半月刊,其办刊宗旨是:“为真理说话,替正义作声;农民是国本,知识是力量。” 抗战期间,张雪岩积极宣传抗日,后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后转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并获社会学博士学位。1940 年张雪岩回国,继续主持《田家》的工作并出任齐鲁大学历史系主任。张雪岩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凭借宗教界身份为九三学社提供了安全的活动场所,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吴藻溪(1904—1979),湖北崇阳人。他 19 岁参加反帝大同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到开封,在冯玉祥总部开展革命工作,担任重要幕僚。1930 年冬赴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1933 年夏,因从事反日爱国运动被日本警察逮捕。


抗战期间,吴藻溪来到重庆,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创办学校,参与民主宪政活动,开展科学运动,促成了《新华日报》“自然科学”副刊的创立,并发表了多篇署名文章。


1945年下半年,吴藻溪数度到许德珩住宅与他讨论时局,着重讨论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和促进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并商讨发起成立一个政治性团体。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发表的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等,均由吴藻溪起草。


2、“自然科学座谈会”

图片

在“民主科学座谈会”活动的同时,由中央大学教授梁希、金善宝、潘菽、涂长望、干铎、李士豪,以及重庆大学的谢立惠为主要成员的“自然科学座谈会”也在活动。“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成员大都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并成为九三学社的重要创始人。


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是“自然科学座谈会”的核心人物,我国现代林学界的一代宗师。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目睹清廷昏庸腐败,在“武备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投笔从戎。1905年梁希进入浙江武备学堂学习西洋军事,1906年被选送日本留学,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在日本,他受章太炎等影响,加入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经常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上撰写诗文,挞伐腐败辱国的清王朝。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回国参加了浙江湖州军政分府新军的训练工作。辛亥革命后,他又回到日本士官学校。1913年,梁希因不满日本士官学校学生歧视和欺侮中国学生,改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自然科学,专攻林产制造学和森林利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1916年梁希学成回国,应聘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在该校任教7年中,他深感我国林业科学技术落后,于1923年辞去教席,自费前往德国德累斯顿萨克逊森林学院,学习欧洲先进的森林利用和林业化学方面的科学技术。1927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梁希在焦急忧虑中寻找着中国的出路,但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官贪吏虐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梁希失望,也促使他越发追求民主进步。他说:“民主是科学的土壤,民主是科学的肥料,民主是科学的温床。所以,吾们需要幸福,需要科学,便不得不需要民主。”


金善宝(1895—1997),浙江诸暨人,是“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另一位重要成员,我国农学界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神农”。金善宝为我国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1939 年,由他选育的小麦品种“南大二四一九”先后在我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种植,面积达700余万亩,应用时间达二三十年之久。


涂长望(1906—1962),湖北武汉人,著名气象学家。1930年,涂长望官费赴英国攻读气象学。留学期间,他接受马列主义,同英国共产党、中共地下党联系密切,参加第三国际领导的秘密革命活动。1934年,涂长望应竺可桢聘请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归国途中参观访问了苏联。1935年,他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涂长望迁重庆,任中央大学教授。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也是“自然科学座谈会”的重要成员之一。


1937 年,梁希、金善宝等教授随中央大学迁到重庆沙坪坝,他们来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看到的是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反动势力猖獗。科技文教界的朋友普遍感到茫然和苦闷。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希看到了《新华日报》,他像久旱逢甘霖般地阅读了报上所有文章。从此,梁希便成为《新华日报》的忠实读者,每期报纸,他都一字不漏地仔细阅读,甚至到了 “饭可不吃,《新华日报》不可一日不读” 的程度。梁希听说潘菽与新华日报社有来往,就主动与潘菽接近,交谈有关抗战形势问题。特别是中共方面的情况,梁希更为关心。谈过几次之后,他们都觉得尽兴,于是约定各自找一些朋友来一起谈。交谈每星期举行一次,时间都是晚上,地点在同事李士豪的房间里。李当时单身住一个房间,来往的人很少,地点也较僻静。中央大学的涂长望、干铎,重庆大学的谢立惠先后参加进来。较后参加进来的还有在附近工厂里工作的钱保功,还有一些临时来参加一两次座谈的同志。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时局的消息,议论抗战局势问题,而延安方面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及言论,是大家最关心、最迫切希望了解的。后来又增加了学习马列主义代表著作的内容。


“自然科学座谈会”这个组织并不保密,但参加的成员却是不公开的。潘梓年经常直接或间接地指导这个座谈会的活动。因此,座谈会与新华日报社有了密切的关系。《新华日报》在当时的重庆,像一座熠熠闪光的灯塔,给人民以光明和希望。座谈会的同志经常参加新华日报社组织的各种活动,也经常去周恩来住所听抗战形势报告或参加座谈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教育下,大家的觉悟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新华日报》的亲密战友。“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一些成员应《新华日报》编辑部的邀请,协助编辑 “自然科学”副刊。对中国共产党了解越多,便油然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在梁希、金善宝、涂长望等科学家的带动下,“自然科学座谈会”的科学家大部分留在重庆,团结广大科学技术界的人士,参加了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在周恩来、潘梓年的授意下,积极团结更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文教工作者,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参加协会的有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丁燮年、严济慈等100多位著名的科学家。


“民主科学座谈会”开展活动后,经周恩来、潘梓年授意,由潘菽介绍,“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大部分同志先后参加了“民主科学座谈会”,使“民主科学座谈会”成为一个以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政治团体。


3、其他重要成员

图片

“民主科学座谈会”的重要成员中,还有王卓然、孟宪章、笪移今、彭饬三、卢于道、王造时、初大告等人。


王卓然(1893—1975),辽宁抚顺人。他于1911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其间参加基督教青年会,先后结识了阎宝航、卢广绩等人。1923年,王卓然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28年回国,被张学良聘为“咨议”,并兼任其子女的家庭教师,成为张学良的亲信和得力助手。1937 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王卓然来到重庆,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王卓然积极参与民主救亡运动,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被推选为16名理事之一。


孟宪章(1895—1953),湖北均州(今丹江口市)人。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3月,任冯玉祥随从秘书,为冯玉祥整理日记、文电,并撰写国民革命军史稿,在冯玉祥部及西北军中享有较高声望。七七事变后,积极宣传民族统一战线。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孟宪章被推选为16名理事之一。


笪移今(1909—1998),江苏句容人。他立志追求真理与正义,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入狱三次。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被推选为16名理事之一。九三学社成立初期,笪移今接受许德珩的委托,到处奔走,做了许多联络与社务工作。1946年5月,笪移今在马叙伦授意下起草了《为和平请愿告上海市民书》,在这份呼吁书上,上海的各民主党派、团体及各界知名爱国人士签字者达164人之多。


彭饬三(1900—1978),湖北沔阳人。1921年赴南京半工半读。就读东南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彭饬三从南京到上海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组织书记。1926年到武汉后,经恽代英介绍,任教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讲授社会进化史等课程。抗战时期,彭饬三任重庆璧山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他被推选为16名理事之一。


卢于道(1906—1985),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中国神经解剖学的开拓者和先驱之一。192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1930年获博士学位并归国,在上海医学院任教。1931年开始,卢于道担任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他担任中国科学社代理总干事。九三学社正式成立时,卢于道被推选为8名监事之一。


王造时(1903—1971),江西安福人。1925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1929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30年经苏联回国,担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王造时与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宣传委员、执行委员。1936年6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1月,被国民党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员。王造时积极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他的居所也是上海分社成员经常聚会的地点之一。


初大告(1898—1987),山东莱阳人。1918年8月,考入北平高等师范英语系,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也是“五四”当天被逮捕的32人之一。初大告是九三学社创建人之一,积极参与了抗战胜利前后的爱国、民主活动。


来源:《九三学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