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家国情怀谱华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之际,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将推出“社史长廊丨家国情怀谱华章”专栏,同广大社员一起重温九三学社创建、发展的历史过程,感悟先贤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传承并弘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经验、文化、精神、理念,通过了解昨天启迪我们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不断提升为国为民服务、双岗履职的质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九三学社的智慧和力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1979年10月到1983年年底的四年间,九三学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1.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讨论,开展有关“四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的许多领导同志和部分社员参加了人大、政协。许德珩、严济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培源、茅以升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召开六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时候,有179位社员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1246人担任了各省、自治区和省辖市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和各地方组织的领导同志,不少人在各级人大、政协中担任领导职务,有些同志还担任了各级政府的领导工作,如安振东当选为黑龙江省副省长。这些都表明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从五届到六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九三学社在历次会议上都以国家主人翁精神,对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四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协商讨论,积极地反映情况,发表意见,献计献策,协助政府把事情办好。


四年间,中共中央和地方党委恢复了同党外人士进行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历次民主协商座谈会,就中共和国家的重大决定进行协商。九三学社各级地方组织的领导同志也参加了中共地方党委举行的民主协商活动。


通过调查研究、专题座谈等形式对“四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议,供中共和政府参考,是九三学社在新时期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新形式。1980年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把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列为1980年工作要点。九三学社中央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决定,号召各级组织关注这一问题。半年中,各级组织上报有关材料200多件,提出上千条意见,九三学社中央综合整理成《关于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问题的讨论意见纲要》。九三学社中央又于7月28日至8月10日,邀请部分同志在青岛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最终形成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上报有关部门,受到了高度重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后,为响应胡耀邦同志关于开发大西北、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号召,九三学社中央邀请农、林、牧专家举行座谈,提出建议。九三学社各级地方组织在这方面的活动也日益活跃,所提建议内容广泛。如北京分社关于北京水资源问题的建议;上海分社关于上海市机电、纺织工业调整改革问题的建议;天津分社关于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建议;重庆、天津、西安等分社关于医院改革问题的建议,等等,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是新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新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九三学社中央和各地方组织都认真组织了关于新宪法修改草案的学习和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1980年公开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时,李毅代表九三学社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审判工作,维护了法制,伸张了正义。


2.组织和推动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策


加强政治学习,帮助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自我教育是九三学社的传统。四年间,九三学社组织学习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共十二大重要文件,历次全国人大、政协会议重要文件,新宪法和政协章程,以及《邓小平文选》。社员通过学习认清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明辨了是非,增强了维护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大家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对国内外越来越好的形势感到由衷高兴。社员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由来与发展,对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任务,有了进一步理解,增强了信心。


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九三学社中央和各地分社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通过《红专》和地方社讯,九三学社史宣传和介绍在“四化”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社员的先进事迹,反映他们刻苦治学、公而忘私的精神面貌,使广大社员深受教育。


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和北京市青联联合举办“了解祖国,建设祖国知识”系列讲座,分专题向广大青年介绍我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成就,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激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山西省九三工委与政协、民盟联合举办了介绍“中国文化名人”系列讲座,帮助青年丰富历史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感情,收到较好效果。尤其应当指出的是,许多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树立了榜样。


3.推动社员积极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面向社会开展智力开发,科技咨询和智力支边、支农等活动


四年间,九三学社广大社员以高度的热忱为“四化”服务,作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有94位社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占全部学部委员的近1/4。大批社员在新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1982年2月召开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发奖大会上,黄汲清、王泽农、柯应夔、徐芝纶、陈驹声、杨起等社员获1977-1981年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在1982年10月23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黄汲清、谢家荣、王涂昌、邹承鲁、周培源等49位社员(57人次)获奖。这一时期,有964位社员分别获得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有1023位社员受到各种奖励。其中,邹承鲁领导的科研团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王应睐、王德宝人工合成核糖核酸,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在这个时期,广大社员重新振奋精神,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勤奋工作。不少社员年逾古稀还在著书立说,培养研究生,指导科学实验,为振兴中华作贡献。大批中年社员成为各条战线业务骨干,有不少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专家,在科技战线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退休社员也通过多种形式发挥余热为“四化”出力。


不断开拓新路子,积极为“四化”服务,也是这一时期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智力开发、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九三学社有34个地方组织举办了讲座、培训班,27个地方组织主持办学,举办各类大学、提高班48所,在校学员10833人,毕业3177人;26个地方组织开展了科技服务活动,17个地方组织开展科技支农,8个地方组织开展科技支边。九三学社响应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号召,开展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8个地方组织承接了智力支边项目69项。


4.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代表社员合法利益,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1982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检查知识分子工作的指示,九三学社中央建立了知识分子工作调查研究小组,并向各地方组织发出《关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的决定》。经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工作,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九三学社中央对社员反映落实政策方面的来信来访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并转请有关部门和单位处理。


另外,在开展对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络工作方面,九三学社中央和地方组织也做了许多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在为“四化”作贡献的同时,九三学社坚持“通过工作发展,发展为了工作”的组织工作方针,在中共的关怀帮助下,四年间组织得到较大发展,吸收社员6546人,到1983年年底,社员总数达到11014人,在新社员中,中青年社员占70%,社员平均年龄下降了14.1岁。新建地方组织44个,九三学社地方组织达到78个,基层组织579个。除西藏、台湾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九三学社的工作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筹委会,使九三学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活力的民主党派。


这一时期,九三学社中央机关工作机构基本建立。1979年,九三学社六届一次中常会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工作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名单。李毅担任副秘书长,薛公绰担任组织部部长,金克木担任宣传部部长,袁翰青担任科学工作委员会主委,魏寿昆担任文教工作委员会主委,邓家栋担任医药卫生委员会主委。1980年1月,九三学社中央机关刊物《红专》复刊,李毅兼任主编。


 

来源:《九三学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