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珍:一个九三人的跑步人生
(王维珍在家中接受访谈) 在体育场里,今年83岁的王维珍依然身手不凡,羽毛球、抖空竹,每天不少于40分钟的体育锻炼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很多人不知道,她还是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是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的第一到第三届委员和首届科技委主任,第七、第八届江苏省人大代表,见证了九三南京市委会成立四十年来走过的不凡之路。 跑步中的青春记忆 1941年1月,王维珍出生在扬州一个已经家道中落的商人家庭,父亲曾开设有钱庄,但在她出生时,钱庄已经破产。兄妹共6人,后来三个哥哥为照顾家庭早早工作,而她和两个妹妹都考入南京大学,走上学术道路。她的童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大时代,但当时年少懵懂的她对这些时代大事的记忆都很模糊。“就记得小时候日本鬼子牵着狼狗,连那狼狗都一副耀武扬威的神情。后来日本人投降了,那些留下的狼狗也变得俯首帖耳。”新中国成立时候,王维珍是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她和大人们一起,在热闹的秧歌队、腰鼓队的欢庆声中,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初中开始,王维珍就喜欢跑步。更小的时候她身体不好,在和小伙伴们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中越跑越快。到了初中,她在扬州新华中学读书期间,还在家人支持下参加了扬州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田径班,得到了较为专业的跑步训练。两个妹妹也在她的影响下热爱体育,培养了在排球、游泳和体操等方向的爱好。 (青年时期的王维珍) 王维珍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南京,就是在1957年来南京参加第一届江苏省运动会,那时她已经被保送扬州中学,是一名高一学生,视野里的南京五台山周边还是矮矮房屋,甚至还有一片菜地。这次初出茅庐的比赛并没有取得名次,但一年后的1958年,高二的暑假,她来南京参加了第二届江苏省运动会的中跑项目,这次拿下了第六名的好成绩,还被写入了当年的《中国体育年鉴》。 这一时期,贺龙兼任国家体委主任,致力于改变国内运动员在国际赛事获奖不多的境况,当时还有“体育和钢铁打胜仗”的时代口号,对体育赛事成绩非常看重,各地比较频繁地组织各种运动会。在参加完这次省运会之后,王维珍和其他五名获奖运动员,一起被抽调组成江苏省田径队,在南京体院集训,由专业教练、队医进行训练。很快,当时南京军区也要组织运动会,因为专业运动员较少,便将她借去代表南京空军参赛,回忆起这段往事,王维珍还能想起当时的细节“那时候也没有办入伍手续,但享受列兵待遇。每月6元津贴,感觉一下子‘阔’多了。”这次比赛在上海举行,王维珍拿下了中跑冠军。 (年轻的王维珍在广州) 很快,在上海虹桥体育场短期训练后,到1959年1月8日,她又代表南京空军前往广州参加全国空军运动会。在这次比赛上,王维珍大展身手,一举拿下了400米、800米、4*100米接力三块金牌,成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军队小运动员。在广州集训4个月后,她又来到北京,在1959年5月,参加了更高级别的全国解放军第二届运动会,这个运动会在当时颇有影响,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这次运动会上,王维珍拿下了中跑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并留在了著名的北京八一队集训,每月伙食费45元,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标准。当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后来曾担任中国人民航空运动协会名誉会长的刘亚楼上将,也听过她的名字,鼓励她做一名专业运动员。 (年轻时奔跑的王维珍) 这一年,王维珍18岁。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时在她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八一队跑步,这是一条顺风顺水,能看到美好前景的路。另一条则是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愿,继续读书学习,这是一条需要放下成绩,重新起步的艰难之路。18岁的王维珍毅然决定,按照自己的内心走下去。 喜欢跑步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18岁那年,王维珍申请离开八一队,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求学,但这一愿望没有得到实现。于是她在1959年的11月份,彻底放下军队运动员带给她的成绩和荣耀,毅然回到了自己的高中,和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一起,复习备考,希望通过高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南京大学运动会上的优胜纪念) 这是一段刻苦时光,每天都咬牙复习到深夜12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年,她考入了南京大学的王牌院系物理系。虽然她是运动健将,但考入南大是真金白银,没有任何体育加分。在南京大学,她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大学岁月,也和这所名校结下了深厚缘分。在这里,她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毕业那年结婚,至今已经携手走过59年的人生风雨路。她的两个妹妹、两位妹夫都是南大人,先生家也有多位南大校友,如果算是儿孙辈,家中三代共有近二十位南大校友。 (打破南大纪录的四位女生) 在南京大学,除了刻苦求学,她的体育特长也让她成为一名校园风云人物。在大二那年,她在学校运动会上打破了学校运动会400米记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近二十年才被打破。同时,她还是南大女子4*100米接力的队员之一,四个女生创造了该项目的南京高校记录。 1963年到1965年,她担任了学生会运动部部长和南京大学运动队的大队长。那时的南大特别重视体育,校长郭影秋便喜欢打网球。运动队的队员们,都集中住在一层宿舍。作为成绩优异的大队长,她还在南园学生会的办公楼里有一间两人共用的办公室,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条件。 (王维珍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表彰) 在苦学与跑步中,1965年,24岁的王维珍从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毕业了。这一年8月,她被分配到了南京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集成电路研究所。在这个地方平台上,王维珍努力科研,认真工作,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1980年,她晋升为工程师,担任研究室副主任。这一年,她带领团队完成省科委下达的052微机配套电路(2x4096ROM)的研制任务,首批4096ROM在当时的江苏无线电厂上机运行,效果良好,在当时居国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052微处理机配套电路》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表彰,并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四等奖和南京市科研新品三等奖。1981年11月,在昆明台开的全国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交流会上,王维珍受邀作大会宣讲。伴随着科学复兴的春风,她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初露头角,取得不俗成果,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这也为她后来加入九三学社,埋下了伏笔。 从此身是九三人 1983年,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设立南京小组,并开始筹备成立南京市委会。王维珍在这一年因为特别的因缘加入了九三学社。她回忆说:“1983年我参加江苏省大规模集成电路调查小组,偶然接触到副组长的夫人、时任省九三组织处处长的郑鸿仪女士,那时正准备扩大组织,她动员我加入九三,我是科技界的,又是女同志,很符合九三发展要求。我看了她给的章程就填表参加了。” (1984年5月4日九三学社南京市第一届市委会成立时主席团一部分) 1984年5月4日,在307招待所(今钟山宾馆)正式成立九三学社南京市第一届市委会,当时全市社员共有66人,王维珍被选举为五位市委委员之一。当时九三学社中央执行局主任孙承佩来宁参加并作发言,九三江苏省委副主委吴桢主持会议,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长李元庆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王维珍保存了一张当时主席台的照片。 这张照片中,左起第一位是王维珍,右边两位分别是九三江苏省委会主委高觉敷和副主委吴桢。 此后,王维珍连续担任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在市委会成立科技委员会后,她连续担任了首届和第二届科技委主任。作为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的早期核心成员,回忆往事,她总是显得很谦虚。“副主委姜鸿飞和委员许正权都很有能力,每次开会我都出不了什么好主意,主要听姜和徐的意见和安排,认真执行,是个好兵。” (1986年12月《南京日报》报道王维珍等九三学社成员为南京四化建设做贡献) (王维珍主持的科研成果获1985年南京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从1988年开始,王维珍担任第七届、第八届江苏省人大代表。1991年4月,她和其他八名非中共人士一起,被聘请为首批特邀监察员,时任市长王荣炳向她颁发了聘书。在此期间,她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获得了不少省市奖项。 从九三学社市委的领导班子退下来以后,作为一名退休老社员,王维珍依旧积极参加市委会的活动,2007年起担任了第六、第七两届老龄委委员。从2007到2016年的这华发十年里,她和其他委员一起,坚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倾力服务退休社员,在课题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和开展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九三南京老龄委受到了社中央领导表彰,还荣获了2014年度九三学社省委会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这十年里,王维珍积极参加老龄委组织的调研,和二十几位离退休社员一起,先后共同完成了《南京制造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现状与建议》《加快社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报告》等十篇调研报告,不少成果经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社南京市委员会采用,成为省市政协会议提案。2017年以后,她又积极参加了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华发之友”,直到今天,依旧为服务老社员发光发热。 人生如同跑步,需要有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终点。从一个热爱跑步的青年,到一名热爱跑步的女科技工作者,王维珍的人生也如同她热爱的中跑一样,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信而从容。民主薪火,科学华章,在人生最美好的年代,她与九三结缘,为九三学社奉献四十年。回首往事,依稀是一场中跑,在这趟不断前行的旅程中,她见到了最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