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济宁:我把最好的时光献给了九三学社
2024年5月,石榴花开的时节,我们来到南京仙林,拜访曾在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服务31年、将大半生奉献给南京九三学社发展事业的章济宁先生。
69岁的章济宁身体硬朗,步履轻快,远远地就向我们招手。一行人落座后,章济宁深情地回忆起他亲身经历和见证的南京九三学社四十载,言谈中能感觉到他对九三学社的深厚情感。
出身于民主党派世家
章济宁出身于民主党派世家,祖辈、父辈中有多人是民主党派重要成员。他的祖父章伯钧(1895年—1969年),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农工党主席、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等职务。章济宁的父亲章师明(1922年—2018年)在章伯钧的影响下,1947年7月加入农工党,曾任农工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副主席,农工党第十三届中央名誉副主席,为农工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章济宁的大姑母章诒学曾任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二姑母章诒和,是著名学者、作家,中国民主同盟成员。
章济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常听长辈们讨论民主党派事务,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心中也埋下了加入民主党派、为民主党派事业服务的种子。
1973年,18岁的青年章济宁到南京铜材厂报到,成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在机器轰鸣的熔炼车间里,章济宁一干就是四年,掌握了铜材冶炼的基本技术。
1976年,人生中第一个职业转变出现在他的面前。南京铜材厂为了提升职工的保健水平,新成立了医务所,要从职工中选拔培养一批医务工作者。章济宁因为文化基础好,工作踏实肯干,被选为九名培养对象之一,是唯一的男职工。
虽然只是为本厂职工服务的厂医,但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理论和业务培训。章济宁被选送到当时的六合县横梁地区医院,跟随一名从南京第四医院集体下放到该院的医生学习。巧合的是,这名医生也是民主党派成员,章济宁在跟随他学习医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民主党派成员以及民主党派工作也多了一些认识和了解。
经过一年的跟班学习,章济宁回到南京铜材厂,在厂医务所当了一名外科医生,一干就是七年。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章济宁不禁感叹命运和时代的安排,遇到党派内的医学博士、著名医生时,他还常开玩笑:“想当年,我也曾当过七年医生。”
章济宁的第二次职业转变发生在29岁。1984年10月17日,他在《南京日报》第四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一则招聘启事,南京市各民主党派、有关团体联合招录机关工作人员。
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市各民主党派陆续恢复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少机关工作人员。以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为例,1984年5月4日成立以后,仅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千头万绪,开展起来困难很大。其他党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南京市委统战部组织了统一招录考试,为各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增配专职工作人员。
这则启事虽然只占了报纸小小的一角,却给章济宁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他想起了为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作奉献了毕生精力的祖父和父亲,想起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想起了自己遇到过的优秀民主党派成员,那颗深埋在心底的种子迅速萌芽、生长,他也要像先辈那样,为民主党派工作服务!
章济宁不假思索地报了名,10月28日在青石街小学参加了文化考试,又经过了口试与体检,顺利进入了拟录用名单。
果然,不久之后,组织部门即通知他正式报到,而他也用之后31年安心踏实的工作、一大摞获奖证书以及南京九三学社社员的一致好评,证明了组织没有看错。
服务社员,从两轮车到三轮车
从1984年12月进入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机关担任专职干部,直到2015年退休,章济宁整整服务了31年。机关内几乎所有的工作,包括思想宣传、组织发展、提案信息,以及联系社员、召集活动、布置会场、撰写工作报告、拜访社员单位、财务出纳等,他都做过。2015年4月退休时,章济宁生了一场大病,胃部切除了五分之四,夫人对他说:“刚退休,你就生病了。你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九三学社。”
这话说得没错,从三十而立的青年,到两鬓挂霜的老者,他精力最充沛的三十余年都花在服务党派事业、服务九三学社社员上。经过治疗,章济宁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退休九年后的今天,再回望这段时光,有几个瞬间让他难以忘怀。
社市委会成立初期,只有一两个专职工作人员,一间办公室。成员分散,各基层组织主要按行业、而不是按地域和单位划分,开展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章济宁和其他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开展了社员喜欢、成效良好的大量活动,发挥了凝聚社员和服务大局的双重作用。比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到厂矿企业,参观考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就;协助基层小组和支社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
每年春节前,社市委会都会举行社员联欢会,联络感情、畅谈发展。1985年的春节联欢会,章济宁印象特别深刻。当时社市委会的经费有限,本着既节约又隆重的原则,他们决定自己到中央门采购水果。当时机关还没有配备小汽车,租车的费用又太高,章济宁和另一位同事就借了大院里的一辆三轮车,两人轮流蹬着往中央门而去。从上乘庵到中央门的距离超过十华里,去程下坡多,返程时上坡多,当时的鼓楼附近,甚至有专门收五分或一毛钱,帮助推车上坡的人。两人买了满满一车果品后,只能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车后推,中途还爆了车胎。虽然是隆冬,回到机关时,已经满身大汗了。
走访社员所在单位,是社市委会成立后一直坚持的好传统。通过走访调研,可以解决两个急迫问题:一是加深对成员的了解,并根据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成员的思想工作;二是密切与社员所在单位党委的联系,主动争取社员所在单位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员分布的单位比较多,比如1984年的66名社员,就来自几十个单位,走访每个社员单位,是项大工程。
当时走访社员,主要靠骑自行车。章济宁记得,有位社员在位于城东柳营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工作,骑车要一个多小时。当时柏油路还没有修到柳营,自行车在颠簸的石子路上挣扎了一段后,突然罢了工。一检查才发现是车轮辐条震断了,他只好下车推行到目的地。章济宁和同事们就这样骑着旧自行车,硬是走遍了所有社员单位。1986年,章济宁和同事们走访成员单位54个,达到了全覆盖。1988年,新一届社市委会成立后,又开展了新一轮走访,至当年12月中旬,完成走访70%的社员单位。
组织发展,与有荣焉
我的电子邮箱中,至今仍保存着一封2014年3月的邮件,发信人的落款是:“南京九三,老章”。当时我想加入九三学社已久,但苦于不认识其他社员,无法通过介绍的方式入社。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社市委会的电话。当时章济宁负责社员发展工作,经过研究,市委会认为我的条件符合入社条件,又对九三学社有较深的感情,决定吸收我为社员。我的这段亲身经历,只是章济宁真心、热心开展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1年开始,章济宁担任社市委会组织宣传处处长,四年的专职组织工作,有三件事让他感到与有荣焉。
一是实现了区级基层组织全覆盖。如上所述,社南京市委会成立后,基层组织主要按单位或行业设立,管理不便。随着社员和基层组织的增加,成立区级组织的必要性越来越高。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和社市委会的领导下,章济宁和同事们积极与各区统战部门沟通协调,加快区级基层组织的设立。2011年9月,社南京下关区支社成立,这是继鼓楼区、六合区、江宁区、浦口区、栖霞区之后,成立的第六个社的区级基层组织。之后,各区级组织陆续成立,到2014年,南京市11个行政区全部建立了基层组织。
二是探索在民营经济组织中设立支社。2013年,在当时位居全国同类企业前列的雨润集团成立了社市委会在民营企业中的第一个支社;在民营的明基医院成立了第一个非公立医院的医卫支社,拓展了组织发展视野,延伸了民主党派触角。时任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评价这项工作“为我社在民营经济中建立社组织开了先例”。
三是社员数量稳步增长。1984年底,章济宁进入九三学社机关时,南京市总共有70多名社员。到2015年章济宁退休时,南京市社员总人数已达到700人。
三十一年的机关生涯,章济宁做了很多贡献。采访结束时,章济宁说:“我虽然退休多年,但仍然时时关注南京九三的发展,对于取得成绩的年轻社员、作出新贡献的老社员,我作为一名老专职干部和老社员,都深感高兴和欣慰。祝南京九三越来越好,为南京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祝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四十岁生日快乐!”(纪习尚)